小暑| 三伏天要来了!阳气吃进去,寒湿热毒排出来,体质大翻盘
六月节。《说文》曰: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
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7月6日22:19:49,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05度,一过小暑,便要开启夏日最难熬的“上蒸下煮”模式。
小暑过,一日热三分。提醒我们的除了气候变化,还有大自然的物候时宜。
一
小暑三候
【一候 | 温风至】
至,极也。温热之风自东南来,至此时已极矣,热浪犹如拔草。
【二候 | 蟋蟀居壁】
蟋蟀生土中,此时羽翼稍成,从土里钻出,居于壁穴。蟋蟀是种好斗的虫,夏末秋气初生,六月蟋蟀搬家,七月蟋蟀远飞野外而斗,皆因感到初起微弱的秋天肃杀之气之故。
【三候 | 鹰始鸷】
鸷[zhì],凶猛也。为迎肃杀的秋气,幼鹰已经开始跟随着老鹰学习飞行捕猎。
二
顺养三伏
从小暑开始,我们即将进入为期40天的三伏,这是一年阳气最旺的时候。
先来看看今年的时间表——
*
初伏:7月15日~7月24日,共10天
中伏:7月25日~8月13日,共20天
末伏:8月14日~8月23日,共10天
正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。酷热的三伏天,皮肤腠理正处于开泄的状态,正是各种热邪、湿邪、寒邪趁虚而入,进入身体安营扎寨的好时机。
俗话说:“三伏不补,全年受苦”,此时也是冬病夏治,调理各种“虚”,养出好体质的黄金期。
那么虚则补之,今年入伏“进补”的前提:首先要补津液以清热,其次要补脾胃以祛湿。
“进补”的关键:根据今年气运偏寒湿的特点,尤其要注重补肾阳以祛寒。
三
小暑食养
01 消暑清补老鸭汤
作为全年最热的时节,三伏天的高温,暑热伤阴,对于阴虚有热的人来讲着实难熬。
比如口干舌燥、脾气暴躁、上火、睡觉不安稳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、便秘等等。
如果在夏天户外时间过长,出汗太多,津液流失更会伤及阴液,出现阴虚。
所以,如果阴虚上火的人,可以多喝点滋阴生津的汤,比如冬瓜薏米老鸭汤。
【材料】
老鸭1只、冬瓜500g、薏米30g、生姜3片
【做法】
1、老鸭洗净,斩成大块,放入锅中,倒入凉水,加少许料酒去腥,大火煮开,撇去浮沫,捞出清洗干净
2、薏米提前浸泡2小时,冬瓜洗净切成块
3、把老鸭、薏米、生姜倒进炖锅里文火炖煮1小时
4、加入冬瓜,炖煮20分钟,加盐调味即可
在众多肉类当中,鸭肉是少有不温不热的。其味甘,性凉,能滋五脏之阴,清虚劳之热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鸭肉“主大补虚劳,最消毒热”。所以,鸭肉也是补虚劳的圣药。
而冬瓜和薏米都是夏日清暑利湿的一把好手。冬瓜能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、解暑祛湿之效;薏米有利水健脾、清热排脓之功。
所以,鸭肉常和薏米、冬瓜搭档,通畅气机,达到清暑热、利尿祛湿、滋阴生津的三重好处。
02 姜米祛湿散
三伏天人体外热内寒,脾胃比较虚弱。潮湿多雨,外湿引动内湿。如果再贪凉,吹空调、吃冷饮,寒湿趁虚而入,脾胃负担就很大了,更容易出现水肿、大便黏腻、恶心呕吐、腹泻等问题。
《圣济总录》中有一中药方“姜米散”,配方有橘皮、甘草、生姜、肉豆蔻、草豆蔻、大米等,有健脾止泻,行气消胀的功效,主治脾胃气虚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。
我们在家就可以炒制的简化版“姜米散”,香气浓郁,味道微甜。
【材料】
大米150g、生姜200g、陈皮30g
【做法】
1、大米洗净后晾干,生姜切丝备用
2、锅中不放油,倒入大米,中小火不停翻炒30分钟左右
3、加入生姜、陈皮,继续翻炒30分钟,炒至米焦黄即可
4、放凉后密封装罐,取适量加入沸水焖泡即可
中医说“焦香入脾”,焦食色黄属土入脾,味苦能泄、能燥、能坚,凡焦香之味都能温补脾胃。
姜米茶炒的过程,也是中药炮制过程,可以去除体内的寒湿之气,以暖宫温胃、通便排湿。
大米在炒制的过程中,淀粉被破坏分解,会形成活性炭物质,活性炭会带走肠胃中多余的油脂。因此姜米茶还有刮油减脂、消食除积的作用。
家里常备些炒米,在脾弱拉肚子时,泡开水当茶饮,或煮成粥或磨成米糊为供,慢慢脾胃就养回来了。
冬吃萝卜夏吃姜,而生姜片经炒制后,会去除一些辛燥之性,对肠胃的刺激会明显减小,调理脾胃和活血止痛的功效都特别好。
同时,处理姜时最好留皮,这样不容易上火。
加入化寒湿的陈皮,既可燥湿,又因芳香入脾,其芳香气味,还能更好地唤醒脾胃。
姜米茶有健脾胃、去油脂、散寒养阳的功效,可以缓解风寒感冒、胃寒腹痛、脾虚、腹泻、寒湿、积食、肥胖等问题,帮助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人体免疫力。
03 肉桂芡实补阳粥
接下来就到了三伏天的重头戏——补阳气。而今年补阳的重点,要放在补肾阳上。
因为今年整年气化以寒湿为主,寒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尤伤肾阳。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,有温煦脏腑的作用。
所以肾阳不足的人,会出现神疲乏力、精神不振的问题。不仅冬天四肢冰凉,夏天也会怕冷、腰膝酸痛。肾不纳气,还可能出现咳嗽、气短、胸闷等症状。
温热之性的食材有很多,但是如果补不对位置,就很容易上火。
三伏天补肾阳,有一个纯阳之物可以把阳气补到根上,就是肉桂。
如果想把补进去的阳气留得住,可以试试这道肉桂芡实粥。
【材料】
粳米100g,肉桂粉6g,芡实粉10g,莲子10g,山药片10g,茯苓粉10g,红枣3枚
【做法】
1、粳米、莲子、山药片分布洗净,浸泡1小时左右,放入锅中
2、加适量水,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煮40分钟左右
3、红枣掰开去核,倒入锅中,煮20分钟
4、加入肉桂粉、芡实粉、茯苓粉,搅拌均匀,煮至粥水浓稠即可
温肾阳的主力军,肉桂再合适不过了。
肉桂虽然性温热,但又不像大辛大热之品那样力量太猛。相比之下,它的力量温和得多,像君子一样,不慌不忙地聚集温补之力一路下行。
同时把浮在上面的虚火拽到肾里,集中火力来温暖我们的下焦,来补我们的命门火。所以,肉桂具有补阳不上火的特质。
但阳气虽能补得进,最怕收不住,耗散得太快,这时候芡实就要出马了。
芡实有着“水中人参”之称,它益肾而长于收涩,所以能把补进来的精气闭藏起来不外泄。
补肾药大多滋腻,而芡实是脾肾同调的,其甘淡的特性是能利水祛湿的,故而可以治疗遗精、滑精、尿频、白带多等问题。
所以,芡实是难得补肾不生湿气的食材,可以把阳气牢牢锁进肾中。
除此之外,这道粥中包含了一个经典方——四神汤。
其中,莲子也有收涩的作用,可以助芡实固肾精、滋肾阴。且莲子有“脾之果”的美誉,还增强了养心安神的功效。
茯苓同样兼具利水渗湿、健脾、宁心的作用,帮助把水湿排干净。
山药则是提脾气,滋肾益精,给脾胃提供动力。再加上补中养血的红枣调和一下,让整个方子更平和。
一套流程下来,脾胃调理好,寒湿清干净,上下交通更顺畅,才能够更好吸收。
肉桂芡实粥既能补阳散寒,又能健脾安神,不用担心虚不受补的问题,阳虚、上热下寒、肾阳虚弱、脾胃虚寒的人群都适合用。
平时手脚冰凉、腹痛腹泻、夜尿多、宫寒痛经、腰膝虚冷,但却烦躁睡不安稳,头面部容易生口腔溃疡、痘痘,也适合喝它。
-广告-
我们把上面药食同源的材料都打成粉,做成这款肉桂芡实粉,成分更好吸收,也更方便快捷。
没有用普通的调料桂皮,而是选取广西优质肉桂,色泽光润,肉质更厚,味道甘甜,含油率高,桂皮醛的含量达到1.5%以上。
此外又加入黄豆粉、糯米粉、椰子粉,让口感更为醇厚,让我们的胃更加被呵护。
每天早上来不及吃早餐的时候,就拿出一包直接冲泡,搅匀成米糊状,散发出淡淡的椰奶香,唤醒一整天的味蕾。
广告
戳上图,入手肉桂芡实粉👆
小贴士:阴虚火旺、实火旺盛体质,外感发热、疾病发作期,以及3岁以下儿童慎用。
四
小暑练养
小暑节气,想要增强补肾阳的力量,可以经常做易筋经功法,本次推荐锻炼肾经弯腰攀足式,可以帮助加强肾的纳气、藏精功能。
,时长03:05
该式可拉伸背部伸肌群、腰髂肋肌以及椎体旁的多裂肌,通过拉伸肌肉达到按摩肾脏的作用。
此式动作到位后,后背肾区激活刺激感明显,全身张力连贯感可有效抵达肾区。对提高平衡能力,强化肾气有明显效果。
*
小暑,开启漫长的盛夏
既需要阳光的热烈,也需要觅得清欢
不管何时何地,保持一颗清净安宁的心
从容不迫的前行,且等清风来
才能无惧夏日长长,更好地向阳而生